autorenew
玩不完的梗币交易循环:一条病毒式推文里的中西方投资者

玩不完的梗币交易循环:一条病毒式推文里的中西方投资者

在梗币的狂野世界里,财富可以比煎饼翻面还快地翻转,一条最近的推文捕捉到了一个奇特的交易循环的精髓,让大家又好笑又可能去检查自己的投资组合。该推文由自称“George Soros Quant”的 @0xRiver8 发布,剖析了中方与西方(在随意的加密行话中常被称为“white”)投资者在梗币领域中的刻板行为。

推文写道:“chinese ppl buying coins that white people think chinese people will buy

white people buying coins chinese people bought to dump on white people who bought to dump on chinese people”

这是一句绕口的观察,凸显了梗币交易中自我延续的循环。对于新手来说,梗币是受网络迷因、笑话或文化现象启发的加密货币,通常在像 Solana 的 Pump.fun 这样的平台上发行。它们高度投机,更多由炒作、社区和有时近乎荒诞的原因驱动,而非基本面价值。

解构这一循环

我们来拆解这个走红的观点。首先,中方投资者在加密圈里以庞大的社区和快速动员著称,他们会抢购那些他们认为西方交易者会以为更能吸引亚洲市场的代币。想象那些与中国文化、幸运数字或流行亚洲迷因相关的主题币。

另一方面,西方投资者则会涌入那些已在中国买家中获得势头的代币,希望搭上这波热潮。但反转在于?双方都在玩“热土豆”游戏,买入的目的是为了把代币高价甩给另一方(“dump”),从中获利。这就像一场全球性的抢椅子游戏,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最聪明。

这并非空穴来风。在梗币生态中,文化叙事起着巨大作用。比如像 PEPE 或 DOGE 这类代币最初只是笑话,却因社区驱动的炒作而爆发。同样,带有亚洲主题品牌的代币常常会在像 Weibo 或 Telegram 群组等中文社区中出现大量买入,随后西方交易者通过 X(前 Twitter)上的热议跟进。

为什么这对梗币爱好者很重要

作为一名前在 CoinDesk 编辑过从比特币减半到 NFT 热潮各种报道的人,我把这条推文看作不仅仅是幽默——它是加密市场那种非理性、由 FOMO 驱动一面的镜子。害怕错过(FOMO)驱动了很多梗币的行为,一条病毒式帖子就能让代币价值暴涨或暴跌。

对区块链从业者来说,理解这些动态能让你更有优势。像 Dexscreener 或 Birdeye 这样的工具能追踪链上活动,揭示“聪明资金”(或在这里,文化上敏感的资金)流向何处。如果你在构建或投资梗币,考虑跨文化吸引力:一个跨越边界产生共鸣的代币,或许能打破这种循环并获得真正的持久力。

社区反应

这条推文引发了大量回复,从大笑的表情到更深的思考不等。有用户分享了一个转圈的 GIF,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这个循环。还有人指出这种元叙事“很棒”,暗指 Solana 上持续的梗币发行趋势。甚至连垃圾信息机器人也插了话,发布无关的推广,这也证明了 X 讨论的混乱本质。

如果你打算入场梗币,记住:一切都很好玩,直到有人被 rekt(加密行话,意为被重创、遭受巨大损失)。永远要 DYOR —— 做好自己的研究 —— 并且不要投资超过你能承受的损失。

想了解更多最新的梗币趋势,请继续关注 Meme Insider。我们有关于从 Pump.fun 策略到下一波加密文化跨界的各类解读。

你可能感兴趣